合肥投资环境推介(2023年度)
合肥投资环境推介
合肥市投资促进局(2023年2月)
一、合肥概况
(一)发展概况
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1.2万亿元,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20强城市,是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上榜“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成功40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合肥全市生产总值实现了四次跨越:1949-1975年实现第一次跨越,用26年达到十亿;1975-1994年实现第二次跨越,用19年达到百亿;1994-2006年实现第三次跨越,用12年达到千亿;2006-2020年实现第四次跨越,用14年达到万亿。
(二)历史沿革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合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合肥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也有着“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合肥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宋代清官包拯、晚清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近代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首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均出自合肥。
(三)城市概况
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现辖1市4县4区4大开发区,市域总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46.5万人,其中城区人口512万。
(四)生态之城
拥八百里巢湖,居千里江淮之中。合肥是中国唯一一座独立怀拥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 6月9日,《湿地公约》官方网站公布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合肥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合肥,将把巢湖打造成最好名片,开启“一城一湖”共荣共生的新征程!
二、区位优势
合肥居中靠东、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西部地区靠海最近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三大副中心之一。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了中国经济最发达、市场活力最旺盛的7省1市,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面积,常住人口5亿多人口,这里拥有中国50%的GDP和40%的消费市场。
(一)国内铁路
合肥铁路枢纽总图获批,未来将建成衔接9个方向、13条线路引入的大型放射状高铁枢纽。长三角区域内城市群融入“半小时至3小时经济圈”,现代化高铁站合肥南站运营时间内平均不到2分钟就有一趟高铁到发,动车组公交化开行,沪苏浙皖“一体化”不断推进。
(二)国际铁路
合新欧班列目前已开通56条线路,连接18个国家、直达87个国际节点城市,基本保证亚欧大陆全覆盖。2022上半年,中欧班列新增国际线路29条,截至2022年10月底共开行国际线路102条,覆盖17个国家,83个站点,每周12-15列发行频次,自开通以来累计开行突破2700列。
(三)港口运输
合肥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港之一,2019年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吞吐量35万标箱。
(四)航空运输
合肥航空领域区域重要交通枢纽已经与全球60多个城市实现通航,共有40余家航空公司在合肥机场执飞航班,7条国际货运航班直达全球(洛杉矶、芝加哥、伦敦、大阪、仁川等)。
(五)地铁运营
合肥未来将建成15条轨道线和若干条延伸线。123号线已投入运营,4、5号线于2021年底开通。
(六)开放平台
合肥拥有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试点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口贸易示范区4个国家级开放品牌。第二个综合保税区——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验收。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庐州海关正式开关运作。
三、科技创新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科大时说到:合肥是个养人的地方,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合肥市考察调研期间,参观了安徽创新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2022年11月18日,《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出台,将推动合肥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一)发展思路
合肥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程中,思路清晰、层级推进。一是核心层,创建代表最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提升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和开放度,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二是中间层,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和研发机构,构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三是外围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努力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四是联动层,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到创新创业,到新兴产业,形成全链条式的产业创新体系。
(二)科研实力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 9 家、研发机构1500家、61所高等院校、16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12个,在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138人,汇集国内外高端人才400多人。研发实力雄厚,建成5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大企业实现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拥有1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每天诞生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个月诞生1家上市公司。
2021年中国科技10项重大突破,4项在合肥,合肥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14.2%,居全国城市前列。我们的科研实力,得到了国际权威杂志的认可,英国《自然》增刊《2022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合肥位列全球第16位。合肥基础研究实力仅此京沪,排名第三。
(三)“科大硅谷”
1、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新增优秀人才10万名,新增科技型企业科创服务机构10000家,新增高新技术业1000家,新增上市公司和独角兽50家,形成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的“基金丛林”。到2035年实现国际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2、空间布局:“科大硅谷”先期规划建设“一核两园一镇”(即一个核心区--高新区,蜀山、高新两园,一个“讯飞小镇”),规划面积8.18平方公里,建筑规模约1317万平米。未来还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在合肥市运河新城、经开区、包河区、庐阳区、庐江县等区域,适时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和若干专业片区。
3、投融资模式:1. 打造“基金丛林”。2.鼓励“投早投小”。3.创新国资基金管理。4.实施股权投资奖励。5.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服务。6.多渠道加大投入。7.推动“科大硅谷”公益事业发展。
4、科创成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嫦娥奔月、天问探火、九章计算处处闪耀合肥元素,量子显微、托珠单抗等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跑向应用场。
四、产业聚集
合肥拥有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4个全国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合肥深入实施“2855”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2个有国际影响力的5000亿级产业集群、打造8个千亿产业、打造5个千亿企业、培育500家“小巨人”企业。
(一)自贸试验区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面积64.95平方公里(含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1.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端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科技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
(二)链长调度制
建立17个重点产业链链长调度机制: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城市安全产业、空天信息产业、绿色食品及现代种业、新材料产业、智能家电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光伏及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量子产业、氢能产业。
(三)十大重点产业
“芯屏汽合,急终生智”
芯——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初步形成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晶圆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全国集成电路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屏——新型显示产业:合肥成为国内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地,面板产线规模位列全球第一梯队,是同时拥有三条高世代线和柔性六代线的城市。
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牵手蔚来,大众,比亚迪,布局打造电动智能汽车全生态,集聚了产业链规上企业305家,形成产业生态闭环。
合——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
急——公共安全:合肥市集聚安全装备、环境安全监测、消防社会化服务、行业软件及信息服务、系统集成、安全文化教育等行业300余家城市安全高新技术企业,且在相关领域内具有国内领先优势。
应急产业:在城市安全领域拥有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机构16个,高等院校7所,科研院所20余家。全市城市安全产业拥有国家级人才99人,省市领军人才201人,重点创新人才团队92个,其他高级人才1.6万人。
终——智能家居、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等终端产业:家电产业是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有格力、美的、海尔、三洋、长虹等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合肥已成为国内家电品牌最集中的地区和家电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家电之都”,全球智能家居研发生产中心。
生——生物医药产业:合肥初步形成以化学制药为基础、现代中药、生物制药为重点的优势,以及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两大领域特色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并在各个领域集聚了一批重点企业。
智——人工智能产业:2019年10月17日,科技部批准合肥建设国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2020年,合肥凭借科研、政策的优势异军突起,进入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榜单,位列第47位,位居中国城市第4位。部省市共建“中国声谷”,是我国第一家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2021年,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近1500家,全年营收1378.6亿元,成功实现“十三五”双千目标。
(四)空天信息
拼抢“星”赛道,争做“中国星”!继“芯屏汽合”之后,合肥又向着“星辰大海”追梦出发!
2021年11月8日,合肥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G60星链”计划发布,含合肥在内的九城市官宣打造卫星互联网集群。
2021年11月23日,中国空天院与合肥市政府签约落地“数字地球产业”项目。
2021年12月21日,合肥高新区与航天宏图签署投资合作协议,航天宏图卫星全球运营中心正式落户合肥。
2021年12月22日,合肥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商谈合作。双方将加快推动中国航空研究院设立合肥分院、合肥航太重大试验设施项目,打造国家级电磁环境试验基地和产业基地。
2022年2月25日,国家航天局、安徽省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举行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揭牌仪式。该实验室总部设在合肥,分部设在北京。
2022年2月28日,中科星图数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中科星图测控技术合肥有限公司、中科星图智慧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北斗伏羲中科数码合肥有限公司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举行入驻签约仪式。
计划于2025年底,合肥形成一个包括卫星制造、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及数据综合应用配套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总规模力争达1000亿元。
五、招商模式
合肥创新招商模式,依托“基金+产业”、“基金+基地”的产业培育模式,用股权投资的思维来做产业导入,用投行的方式做产业培育。2008年至今,合肥国资累计向战新产业项目投入资金超过12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投资5000亿元,有效实现了国有资本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六、投资政策
合肥市市级政策体系分为以下三类:
1、普惠制政策:现行的普惠制政策是2021年《合肥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有效期2年),企业比照该文件条款向对口单位进行相应申报。具体政策文件,在百度上搜索文件名称,或登录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市财政局、合肥市投资促进局等单位网站都可以查阅到。
2、专项产业政策:包括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市发改委)、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政策(市经信局)、光伏产业专项政策(市经信局)、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市经信局)、高成长企业培育扶持若干政策(市科技局)、空天信息产业专项政策(市投促局)等,有需要的可以向相关单位电话咨询。
3、合肥市招商引资大项目“一事一议”政策:由各县(市)、区、开发区与外来投资者具体洽谈,将结合项目投资额、产出效益、产业方向等,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支持。对于符合《合肥市招商引资大项目认定导则》(内部掌握文件)相关界定标准的大项目,需要市级“一事一议”政策支持的,将由项目落户地与企业洽谈后向市政府申请,由落户地根据市政府常务会最终审定意见具体落实。
《合肥市服务人才发展
若干政策》(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