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义云安徽大鼓
郭义云1941年出生于合肥,现居住于合肥市大通路116号,已退休。他年幼就痴迷于安徽大鼓研究,1958年进入合肥市庐剧团,深入学习安徽大鼓的说唱技法,代表作有《十五贯》、《屠夫状元》等,他表演的安徽大鼓《小庙盖得比山高》参加安徽省第三届曲艺节,荣获表演二等奖。
郭义云的安徽大鼓没有丝弦伴奏,一人演唱,自击鼓、板,
说唱并重。音乐上为上下句反复结构,包括上板、慢板、摇板、闪板、紧板、落板等板式,曲调简单,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安徽大鼓是安徽的一个曲种。原名泗州大鼓,起源于安徽泗县一带,流行于淮北、长江两岸和江淮之间的广大乡村和城镇,相传是在清代中期受北方的河间大鼓影响发展而成。后来借淮上交通之便,流行到淮河两岸,又名淮河大鼓。安徽大鼓在唱法上形成了音色刚健的“卧嗓”和音质柔润的“立嗓”两派,没有丝弦伴奏,
只以大鼓、简板或犁铧片击节。鼓点儿有开场用的〔凤凰三点头〕和在演唱中变化运用的〔长流水〕、〔倒卷帘〕以及板点儿〔珍珠串〕。
郭义云的安徽大鼓没有丝弦伴奏,一人演唱,自击鼓、板,
说唱并重。音乐上为上下句反复结构,包括上板、慢板、摇板、闪板、紧板、落板等板式,曲调简单,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安徽大鼓是安徽的一个曲种。原名泗州大鼓,起源于安徽泗县一带,流行于淮北、长江两岸和江淮之间的广大乡村和城镇,相传是在清代中期受北方的河间大鼓影响发展而成。后来借淮上交通之便,流行到淮河两岸,又名淮河大鼓。安徽大鼓在唱法上形成了音色刚健的“卧嗓”和音质柔润的“立嗓”两派,没有丝弦伴奏,
只以大鼓、简板或犁铧片击节。鼓点儿有开场用的〔凤凰三点头〕和在演唱中变化运用的〔长流水〕、〔倒卷帘〕以及板点儿〔珍珠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